学院新闻
我院胡炳文教授荣获2022年度“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
发布时间:2022-11-09   浏览次数:623


近日,2022年度“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获奖名单公布,我院胡炳文教授获此荣誉。“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由浙江大学徐元植教授发起并出资,是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与电子顺磁共振有关的杰出人才,旨在促进我国EPR学科发展。

胡炳文教授在博士期间从事核磁共振新方法的开发,回国后转型开拓电池体系和顺磁共振技术,目前从事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体系里的应用研究,共发表文章150余篇。近两年,在“超限制造”项目的支持下,发展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并开拓超限制造与两者的结合。

EPR相关的重要工作包括:(1)首次实现了原位EPR的三维顺磁共振成像EPRI,并使用原位EPRI研究了锂金属在铜片上的正面沉积;大多数的表征技术,如原位光学成像、SEM成像、AFM成像,因无法穿透铜片,故只能在侧面观测锂金属在铜片上的沉积。此外还实现了EPRI的一维成像,证实带FEC的电解液会增加Sand容量,并降低锂的不均匀沉积;(2)首次利用EPR技术揭示了Na0.66Li0.22Mn0.78O2体系在高电压时体相会生成“被圈闭”的分子O2(trapped molecular O2)。EPR证明类过氧阴离子(O2)n-在充电过程先于分子O2生成,并在4.5 V完全充电态与分子O2共同存在。

近期,胡炳文教授还应邀在中国物理学会-纳米与介观物理分会、第八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全国电化学大会-电化学测试技术分会等重要会议上作磁共振相关的邀请或主题报告。

在谈到学科前景和发展时,胡炳文教授说:“顺磁共振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量子力学、电磁学、材料学等的知识与背景。我们力图为顺磁共振开拓一个重要的交叉研究方向,即离子电池方向,这是国内国际较少人涉足的领域;我们以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电子自旋和核自旋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效应,力图更深入了解电池的构效关系,为开发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奠定基础。”

据悉,我国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起步较早,卢嘉锡、裘祖文、徐元植等教授为该领域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EPR)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徐元植教授为中国电子顺磁共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图、文、编辑:李丹

审定:蒋旭


Baidu
sogou